弹簧成型后,一般需在220~330℃进行低温应力消除退火或发蓝处理,或根据弹簧使用条件的要求和所选材料的性质,需进行淬硬回火处理,以提高弹簧力。但弹簧热处理时应使用夹具,以防止工作时套圈收缩而与轴发生卡死现象。其它如去除两外端的棱角、径向毛刺等也不容忽视。如遇有弯曲倾向的弹簧,可用一卷条带沿轴的纵向反复摩擦拉紧的弹簧,直至表面局部淬硬。弹簧不到位,失效模式及原因: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弹簧无法将运动物体推到设定位置,也就是弹簧计算出的自由长度变短的情况。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初压缩处理,即用较大的力将制造好的弹簧压缩到其压缩高度或紧定高度(必要时),松开后不能恢复到原形的自由长度。这个缩短量称为“初压缩”。一般经过3-6次压缩后,长度不再缩短,即弹簧“定位”。弹簧在初压缩后发生永久变形预防:在实际工作中,压缩弹簧即使受到超过材料弹性极限的力,也应能保持其工作长度。因此,成品弹簧的长度应等于弹簧的计算长度加上初始压缩量,这样可以防止弹簧错位,避免在卷紧线圈时产生危险的应力,导致弹簧指示线异常,不到位。成品弹簧在热处理过程中,特别是淬火、回火过程中,工件在炉内必须水平(卧式)放置,防止弹簧因自重而缩短,操作不到位。弹簧力不足对弹簧的要求是在规定的变形量下,必须产生一定的弹簧力。一旦载荷撤除,弹簧便恢复到自由长度,并平稳地将运动部件移动到设定位置。但有时由于弹簧力不足而无法到位。其中就有工艺因素。例如弹簧在拉伸过程中,必须克服套圈与套圈之间、套圈与心轴或套圈之间以及运动副之间产生的摩擦力,有时摩擦力变化很大(可达±50%),就会导致弹簧力不足,无法克服摩擦力使运动部件到位,导致弹簧失效。为此,生产工艺规范中的每一道工序,如筛选材料、弹簧成型、两端压平、去除棱角、热处理、校正调整、初压处理、检查加油等,都必须严格执行。此外,弹簧力还与设计因素、材料选择因素有关。从弹簧的两个主要计算公式,即变形公式:λ=8PD32n/Gd4和应力公式τ=K8PD2/πd3可以看出,弹簧力受线径、圈径、变形量及圈数的影响很大,与材料的特性、环境温度、负荷特性及动态效应等密切相关,均能引起弹簧力及变形量指示线的异常如果您对压缩弹簧感兴趣,您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浏览相关产品并进行咨询。